Prof. Li’s Lab for High-Energy Batteries

【人物与科研】南开大学李福军研究员团队: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最新突破性进展

2019-02-21

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对低成本、大规模的储能系统要求越来越高。由于钾资源丰富和工作电压较高,钾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体系中具有应用前景。然而,大尺寸的K+(1.38 Å)使得开发合适的电极材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日,南开大学李福军研究员团队在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又取得突破性进展。(DOI: 10.1002/anie.201801389)


李福军研究员课题组简介



 李福军研究员课题组成立于2015年9月,目前课题组有研究员1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11名,依托南开大学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011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多孔微纳结构与高效化学电源”团队(首席科学家,陈军院士),主要从事新型能源材料的制备和新型电池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李福军研究员简介


        李福军,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天津市“青年千人”计划、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李福军研究员分别于南开大学(导师,陈军院士)和香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AIST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加入“微纳结构与高效化学电源”团队。迄今为止,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Nano Lett.,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受邀担任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前沿科研成果

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最新突破性进展

        K的活性高于Li和Na,在电池循环过程中易形成枝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理想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氧化/还原电位应在0.3-1.5 V之间,既可避免钾枝晶的形成又不损失全电池的输出电压。因此,寻找合适的负极材料对于钾离子电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a) 钾离子电池充放电曲线 (b) 钾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 (c) 钾离子电池示意(d) Bi//PB全电池的Ragone曲线图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01389)

        传统转化反应类负极具有严重的充/放电过电位,且在充放电过程中不稳定。有机小分子,如对苯二甲酸钾,虽然表现出了合适的充放电平台和220 mAh•g-1的可逆容量,但是受限于缓慢的动力学和导电性差。合金类负极通常具有安全的反应电势和较大的可逆容量,但在传统的酯类电解液中,该类材料充/放电时的剧烈体积变化易引起膨胀和粉化,容量衰减快。针对这一问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李福军研究员团队近期利用商业化金属铋与乙二醇二甲醚类电解液的协同效应,大幅提升了钾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取得了负极材料的重要进展。他们发现,铋在储钾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两相反应,即Bi↔KBi2↔K3Bi2↔K3Bi,表现出了明显的充放电平台和约400 mAh•g-1的可逆容量。在充放电过程中,金属铋在醚类电解液中会逐渐转变成一种稳定的三维网络多孔结构;而在酯类电解液中,金属铋则会迅速膨胀、粉化。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这种多孔结构的形成是由乙二醇二甲醚分子与金属铋的强化学吸附作用诱使铋表层原子发生位错所致。这种三维网络多孔结构不仅能够容纳金属铋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还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和电子、离子的快速传输。此外,醚类电解液能够在铋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高导K+的固态电解质膜,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库伦效率稳定性


        在醚类电解液的协同作用下,金属铋在8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能够释放出约371.4 mAh•g-1的比容量,循环3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6.9%。与普鲁士蓝正极组装的全电池也表现出108 Wh•kg-1高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相关工作近期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01389)。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技部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801389/abstract




College of Chemistry, Nankai University, 94 Weijin Road, Tianjin 300071, China @ Copyright 2021 The Li's Lab.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8013号-1